close

 

2017.07.29(五)大理Day2 Part2 (古城食)

 

大理古城古稱「葉榆城」、「榆城」。還有另一個稱呼為「鶴拓」;據傳說,大理的祖先跟隨兩隻仙鶴來到此地繁衍生息故而得稱。從而,這區區一個小城地靈人傑。

 

古城的南門又被當地人稱「雙鶴門」,此門建於明朝洪武十一年,距今六百多年歲月;清康熙四十年,雲南提督題字「文獻名邦」,意指大理歷史悠久、人才輩出。

IMG_3470.JPG

 

 

今天的大理以白族為主要居民;白族身性包容,心甘情願接納各方文化,城內有基督教、天主教、回教、佛教、道教等等齊聚,彼此共存榮。

 

也許長久以來夾處大國間白族人認識到自己必須廣納賢才、善待他人,才能夠在強權下保有實力。

IMG_3469.JPG

民宿主人李老師說了這樣一個歷史故事:「唐玄宗時,南詔國與唐朝關係不睦。公元754年,李宓率七萬軍士欲取南詔國卻全軍覆沒,李宓也戰死異地。然而這位南詔國的侵略者後來卻被白族當成英雄供奉在寺廟中。

 

那座寺廟叫做將軍洞,香火鼎盛,李宓成了白族人的本主神之一。」包容的胸襟可見一斑。

IMG_3468.JPG

有一種食物跟白族人包容的胸襟相像,就是雲南十八怪之一的「粑粑叫餌塊」。然而粑粑的用料是糯米,而餌塊用的則是雲南盛產的稻米,兩者是不同的。

IMG_3100.JPG

古時將麥類成品稱為「餅」而米製品稱為「餌」。古時候的雲南人將稻米淘洗浸泡後蒸熟,再舂成泥狀,上一層蜂蠟,趁熱揉成圓形、長方形、橢圓形等形狀,等待放涼成塊後拿來餽贈親朋,這稱為「餌饋」。

 

久而久之成了今天所稱的「餌塊」。

 

餌塊的包容性大,鹹、甜、酸、辣皆可入餡。但基本必需有:辣椒醬和芝麻醬,兩種皆需抹上才算到位;而豆芽、酸菜、花生粉,也不可少。

 

其他佐料依店家作法不同各有千秋。有時會有油條、滷蛋、香腸等等入餡。我覺得它類似我們的春捲,只是換了皮。然而以做法而論,春捲相對單調。

 

餌塊能烤、蒸、煮、炒、刨絲、切片…。

IMG_3195.JPG

關於餌塊也有個故事,據傳,明末大亂,吳三桂率清軍攻入昆明,明朝永曆皇帝逃往滇西。

 

農民起義軍大西軍領袖李定國命大將靳統武護送永曆皇帝至騰沖,夜晚大家疲憊不堪,飢餓難耐,來到一戶農家求救,

主人把家裡最好的食物:餌塊、火腿、雞蛋,青菜合炒成一盤菜。永曆皇帝吃後贊不絕口地說:「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。」從此,騰沖炒餌快便有了一個別名——「大救駕」。

 

IMG_3194.JPG

而我這次吃的餌塊是用烤的。

 

老婆婆慢悠悠的張開餌塊皮,鋪在大理石板上,抹上芝麻醬、辣椒醬、包入酸菜、嫩蔥、蘿蔔絲,

 

闔上,在炭火上烤到表皮微微起泡,用張牛皮紙裹著,就成了,簡單料理,快速製成,方便攜帶。

 

吃在嘴裡,鹹中帶辣,帶有一絲絲的甜味,蘿蔔絲、酸菜稍微緩解了鹹膩感,跟著如年糕般的餌塊嚼在嘴裡,越嚼越有味,相當飽足。

 

付錢時,老闆娘在忙,叫我自己拉開桌上一個笑坐著小彌勒佛的長條木盒,自己付錢自己找零,

 

我問老闆娘:「你不怕我多拿呀?」她咧嘴而笑,好像笑我問了一個很蠢的問題,「幾十年來都這樣啦!沒事的!」轉身回屋裡去忙去了,留下那只木盒大剌剌地擺在桌上,彌勒佛笑得依然開懷。

這餌塊,包著「信任」,更加溫暖而美味。

82FD1FCC-DB46-4F6A-B6C4-A76A99F70D4F-2634-000006D9F179EF98.jpeg

(取自網路圖片)

 

走著,禁不住「乳扇」的誘惑,又吃了。俗諺道:「牛奶做成片片賣。」指的就是乳扇。先將煮沸的牛奶與食用的酸水混合後脫水,使之成麵團狀,再將之延展纏繞在細竹竿上,風乾後,就成了這種米黃色的雲南小吃,營養豐富且易於保存和調味。

IMG_3097.JPG

風乾後直接乾吃或者油炸或者烘烤,刷上調味料即可食用。我覺得它各方面都很像是一大片乾掉的乳酪,捲成一朵雲,咬下,卻是蓬鬆酥脆的,一口接著一口。乳酪有搭配紅酒的吃法,這乳扇搭配醇厚的高粱烈酒,肯定把魂給勾到雲霄上的。

 

IMG_3098.JPG

 
arrow
arrow

    無心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